2024年11月26日上午,记者在北京西站候车厅里碰上了月嫂向仕香。向仕香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,她梳着个马尾,个头矮小、面庞黑瘦、动作麻利,看到记者寻找座位,立即起身把自己的行李移开,热情邀约记者坐下。之后,便自信、热络地和记者攀谈起来。
△2024年11月26日,记者贺春兰(右一)在北京西站候车厅邂逅北漂月嫂向仕香(左一)。
49岁的向仕香来自湖北恩施巴东县山区。2012年到京以来,向仕香从护工干起,13年月嫂生涯,让她从被人看不起的农村妇女,变成了颇为抢手的专业育婴师。现在向仕香靠月嫂服务,月入近2万元。
“现在是橘子销售的旺季,我儿子在经营一个十几亩的橘园,凤凰联盟官网我们可以有更多收益呢。”
1994年,刚嫁到西瀼口村的向仕香一家生活艰难。这个地处武陵山区的小村庄,旱涝灾害频发,即便遇上好年景,闭塞的交通也让农产品难以卖出好价钱。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,为给小叔子治病,公婆花光了全部积蓄,一家人成了村里最穷的贫困户。“那时候村里人都看不起我们。我现在想起来还想掉眼泪。”提及过去,向仕香眼圈通红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向仕香的命运。2012年,在同乡介绍下,向仕香来到北京一家医院当起了护工。“那时候还不叫月嫂,都叫护工或者月子护理员。”向仕香说。这一年恰逢“龙宝宝”生育高峰,专业月嫂需求激增。由此,这位来自南方的勤劳聪慧的女子在北京找到了机会。
2014年,向仕香进入了顺义区的一家月嫂公司。公司负责接单,提供简单的培训,向仕香和工友们负责上门做工。“公司和我们的分成比例是3∶7,但是不交社保。”向仕香回忆。
工作一个月后,公司以损坏物品为理由,克扣了向仕香一个月的工资。“整整一个月的辛劳,7000块啊,在我们老家能盖间房了。”走投无路的她差点跳楼,最后在雇主帮助下报警才讨回公道。
这样的刺激让向仕香决定自己接单。因为干得好,向仕香靠客户人传人的介绍,一单接一单地走了过来。工作一段时间后,向仕香发现,干这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用人家庭面试时首先看是否有相关证书,有证书则更容易被录用,有营养师、护理师等证书的月嫂,每个月工资竟比她多四五千元。于是,她一狠心借款两万元参加培训,一口气考了五六个专业证书。凭借专业服务和良好口碑,向仕香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群,成了大家眼中的金牌月嫂。
13年来,向仕香先后服务了70多家客户,不仅改善了自家生活,还带动10多位同乡姐妹来京从事月嫂工作。
然而,月嫂的工作远比外人想象的辛苦。早上6点起床,一天做三顿正餐,三顿加餐,给孩子洗脸、洗澡,为宝妈做多种产后护理,给宝宝定时抚触等,是向仕香一天的工作内容。干这一行后,让向仕香最为痛苦的是睡不了一个整觉,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警觉:“孩子稍微一动,我就会醒。月子里,每天晚上至少要起夜三四次,抱着孩子去喂奶。”
还有件小事,让向仕香难以忘怀。那是自己刚开始干保姆的时候,因为将猪蹄炖得过于软烂,雇主的母亲看着盛在碗里的猪蹄少,由此怀疑她偷吃而辞退了她。多年后提及,向仕香眼圈红了,“我们靠辛苦吃饭,最怕这种人格上的侮辱。”
但10多年来的月嫂生涯给向仕香带来更多的还是幸福和欣慰,“你瞧,这是我带过的和豆豆,这是一对双胞胎,现在已经9岁了。”向仕香拿出手机,给记者看她帮助带过的孩子,脸上洋溢着快乐。如今,向仕香和这些家庭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
如今向仕香老家所在的村庄发展起了特色产业,儿子和儿媳在县城买了房子安了家,还在家里经营着一个十多亩地的橘园。每到冬月,向仕香便会取消在北京的订单赶回恩施帮着儿子儿媳卖橘子。向仕香介绍,凤凰联盟官网如今,长江巴东大桥连通了家乡和县城,高铁离家门口只有15分钟。橘子可以产业化了,网络销售也很方便。攀谈间,有月嫂姊妹们的求助,有买卖橘子的咨询。“也请介绍朋友们来买我们的橘子啊。”向仕香一边说着,一边麻利地将橘子的信息推给记者。
傍晚时分,向仕香接到儿媳打来的视频电线岁的小孙子在镜头前蹦蹦跳跳,“我和丈夫的辛苦打拼成就了一个幸福的家。我们俩想干到60岁,然后回乡和家人团聚。”向仕香憧憬着晚年一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,“要是我们以后在养老方面更有保障就更好了。”“欢迎您到我们的家乡做客,也期待把我们的声音带向中央呢。”提出这个要求,热情的向仕香居然颇有几分腼腆。
“无论政府还是个人,我们需要给这些社会主义建设者,这些关涉我们幸福生活的姊妹们,更多支持和关爱。两次采访见证了一个月嫂浓缩了的青春和奋斗史,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史。”记者禁不住感慨。